《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明了儒家伦理思想。 “孝”一定是上天制定的规范。 "夫孝,天经,地义,人之行也. "
天地之性,人贵。
谈《孝经圣治》。 天地出生的万物中,人是最尊贵的。 这是孔子的见解,体现了宝贵的“人本”思想。
如果士有争友,就不会离开命名。
谈《孝经读议章》。 争斗:争斗朋友是指可以坦率劝告的朋友。 士有谏友,不犯错误,一直有好评。 这句话是交友成为朋友的理由。
3 .出入支援必须慎重,早晚不腻。
谈《孝经·劝报亲恩篇》。 父母出入要小心支持,迟早不要厌倦事奉父母。
4 .爱的人不怕恨人,敬爱的人不怕耽误人。
谈《孝经天子章》。 爱自己的父母,不会对别人的父母产生厌恶感,如果恭敬地对待自己的父母,就不能无视他人的父母。
00002000200005 .身体变成皮肤,父母接受,不受伤害,孝之始。
谈《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人体的四肢,毛发的皮肤,是父母给予的,不敢破坏障碍是孝顺的开始。
6 .出人头地的道路,驰名后世,展示父母、孝顺的结束。
谈《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人在世上守仁义道德,有树木建立,名声后世,使父母光辉灿烂,是孝顺父母的终极目标。
教民亲爱的,不善孝的教民礼顺,改变不善流水的风俗很简单,治好不愉快的民众不善礼仪。
谈《孝经广要道》。 教导人们爱和爱并不比王自己孝顺父母更好,教导人们不要比王自己爱哥哥树立榜样更好,改变民风民俗比用“乐”引导更无效,安居治民比推行“礼”更有效
8 .宗庙表示敬意,修正不忘亲戚的身体谨慎行动,即使害怕耻辱也会成为先驱。 宗庙表示敬意,鬼神活着。 孝顺父母的至福,通向神,光照世界,无所不通。
谈《孝经·引导章第16号》。 去宗庙庆祝是因为不忘自己的亲人,修养身心,谨慎行事,恐怕因为自己的过失前人受辱。 到宗庙表示敬意,神出来享受。 父母对哥哥的敬服达到极致,通晓诸神,照亮天下,处处相通。
9 .首先敬让,民受不争的礼乐引导,民显示和平的邪恶,民知禁止。
谈《孝经·三才》。 先用礼貌和谦虚的道理教导民众,民众知道你不会剥夺我,然后用礼乐引导他们,他们就会好起来,再明确地告诉他们什么好,什么坏,他们知道禁忌道德和禁止法律,不能成为强奸犯科。
10 .夫孝、天经、地义、民行。 天地之经,民是其。 天明为地利,服从天下。
谈《孝经·三才章第七》。 孝道就像天、月、月、星的运行,地上万物自然成长,启典的地义是人类最根本的品行。 天地有自然法则,人类从这个法则明白了实行孝道是遵循自己的法则。 仿照天上永恒不变的法则,利用大地自然四季的优势,按照自然法则对天下人民施行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