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最精髓的部分,诗词的精美我们都有同感。 当时,“僧敲月门”这个故事,写尽了苦吟派诗人炼字的终极,也给了我们很棒的诗。
僧敲月出家
这么说来很简单。 例如,简单的五绝,简单,而且只有20个字母,但总结的内容非常丰富,这个境界很高,馀韵悠长。 这种境界的形成,无论什么语言,什么文学形式都达不到。
比如,下面这些简单的五绝
松下问少年,语言师去采药了。
只有在这座山里,云才很深。
从来没有人找贾岛隐居者
这首诗的主题是“无人寻找隐者”,诗人是唐代的贾岛。
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太简单了,是一位诗人试图拜访一世外的人,与少年对话的场面。
找隐士是不走运的
意思是“松下问少年,言师取药去了”,苍松下说,我问年轻学童他已经师傅在山上采药了。
意思是“只有在这座山里,才知道云很深的地方”,他又对我说,在这座山里,云雾笼罩在山里,不知道他在哪里。
从来没有人找贾岛隐居者
这首诗只有20个字,内容丰富,作为简单的抒情诗,有环境(松下、这座山、云深)、人物(童子、师)、情节(童子、采药)。 如何把这些合并成这20个词呢? 诗人使用的问答体的表现形式,并采用寓问回答。
找隐士是不走运的
第一句不写主语,省略了“我”。 诗人因为“我”来到“松下”问“童子”,所以“松下”明显是主题所述的“隐者”所居住的地方,第二个省略,是问题的内容,第二个句子因为直接回答“语师去取药”,所以写了“童子”的回答。
找隐士是不走运的
第三、四句也同样省略了问题的内容,诗人想问的是,既然拿了药,在哪里拿了药。这些问题都被省略了,只有“只有这山里,不知道云的深度”的回答。 尽管问了好几次问题,诗人还是采用了用回答句包括问题句的手法,压缩成了20个字。 诗人“推敲”的工夫有斑。
松下问童子
但是,这样简单的古诗,这样简单的故事,用20字就能表现出清晰的古诗词,今天任何形式,都不能再现这首诗所表现的感情和内容了。 因为在这首古诗中,不仅有对话的记述,也有精致的语言,还有诗歌本身所蕴含的抒情境界。
松下问少年,语言师去采药了
诗人拜访比人高的人,问他出来了,普通人当然兴高采烈地回来了。 但诗人并非如此,倒是反复追问,看其情深和情切。 诗人也好,这个人也好,远离世俗的山也好,其中的高尚是不言而喻的。
只在这山里,云不知深处
今天的我们,无论怎样扩展这首古诗,都能表现出这首诗的场面,但其中精练的境界,却难以好好概括。 这展示了古诗词的魅力,展示了今天白话文的短板。
本文图片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请与作者联系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