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金文
苏轼《题西林墙》
旁边是岭边是山峰
远近的高低不同。
不知庐山真面目
这座山有缘。
哲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约束
朱惮《观书有感》
昨晚川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毛轻。
以前是浪费了推移力
今天中游舒适。
哲理: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读书的体验。 这首诗中的哲理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制约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竹子外面有三两朵桃花
春江水暖鸭先知。
艾蒿满地芦芽短
是河豚爬上去的时候了。
哲理:诗人用拟人手法教我人生哲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罗隐的“西施”
国家兴亡时
有关人员为什么生气了西施。
西施若解倾关国
城市的国家是从谁来的?
哲理: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看事物应该通过现象看本质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
古人的学问尽力而为
年轻的时候就有了力量。
纸上终于有了浅浅的感觉
这件事一定要办妥。
哲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杜荀鹤“洼溪”
洼溪有危险的人
到了终岁不认识霸权者。
在没有石头的地方
我听说你总是很消沉。
哲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刘禹锡《秋语》
世间听到秋天的悲伤感到寂寞
我秋天胜过春潮。
天空晴朗,云彩升起
把诗情引向蔚蓝的天空。
哲理: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有所不同
顾况“行路难”
冬青树上挂满了天空
岑晏花不凋。
万物各有根源
种水稻不能生豆苗。
哲理:事物的发展有自己的客观规律
白居易《给古原草告别》
离开草原
一岁就兴旺起来
野火不断
春风吹又生。
哲理:事物是运动变化,新事物是无法克服的。
杜甫“前出栓”
拉弓会变强
长期使用箭
射人前先射马
小偷先抓住了国王。
哲理: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中心,抓住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