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断肠诗人”朱淑真一生关于情,因为伤情,她留下了两首着名的菊花诗:“倒不如抱着香枝老去,乘着黄叶不跳秋风”。
看这两个句子很眼熟吗? 是的,南宋末年有个诗人郑思肖,他的两句话也忠实于宋说:“倒不如树枝抱香而死,曾被北风吹落。”
朱淑真和郑思肖写的诗选择了菊花的同一特质,前句同样,后句同样,但表达的感情却大不相同。
菊花
菊花作为“四君子”之一,是诗歌的传统形象,菊花进入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 屈原“离骚”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他摘了各种草药,以香草为服装和饮食,其实为了表现自己的精神高尚,不与俗人一起流传,其中有“朝饮木兰秋菊落英”。 从此菊花成了文人墨客们喜爱的植物,成了精神寄托。
隐士的爱菊从陶渊明开始是“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他将秋菊和青松并排,菊凌寒和开,在霜盛的品质突出的“采菊东垣下,悠然看南山”,隐士离开世界,一个人传达了高尚的精神。
之后,菊花频繁出现在诗词中,结果秋天开的花很少,但秋霜之后开的花却更少。 菊花在诗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大致可以分为菊花开放的时候和菊花凋谢的时候。
诗句中,与此类似,战败后作为形象独立存在,也有枯竭。 不同的是,枯萎多是描绘风景、构筑境界的不完美,而残菊所代表的是品质的比喻,除了这种不完美。
在朱淑真和郑思肖两首诗中,诗人用菊花凋谢后的特质:凋谢花瓣不愿离开花茎,宁可年老,不愿掉在地上,与土一起肮脏。
两人的诗如下
黄花朱淑真
土花白红的,晚节还爱这份工作。 宁可抱着香枝老去,不坐黄叶跳秋风。
寒菊/绘菊郑思肖
开花不是百花丛,独立树篱情趣不断。 树枝抱香而死,从未落在北风中。
从时间上看,郑思肖在南宋末年,朱淑真之后,郑诗确实是在参考朱诗的基础上诞生的。 两人都采用了菊花散落后花瓣也不落下,紧紧抱住树枝的特征,但两者所具有的感情不同。 在感情领域,后者比前者升华。
朱淑真的原诗是“紧紧抱住香枝老去,乘着黄叶舞秋风”,郑思肖诗是“倒不如抱着香枝死去,什么东西被北风吹落”,后者是“死”字,比前者的“老”字力量更深,比表明的心更鲜明。 从主被动关系看,朱诗中,菊花虽老,却不与其他黄叶一起飘秋风的郑诗中,有反问,表明其宁死也不向元代低头,忠于宋朝不屈节。
两位诗人菊花抱着衰老的枝条说话,感动人心。 但不要以为所有菊花都是这样老的。
三言二拍里苏东坡和王安石有菊花的故事,故事的焦点是菊花散落后枝不落。 故事中王安石写有《西风昨夜穿过园林,黄花满满》诗的东坡说:“秋花不比春花落,与诗人仔细斟酌”,接连不断,菊花凋零不落。
结果王安石降苏轼至黄州。 在那里,秋天来了,苏东坡还是看到菊花掉在地上的情景。
这个故事告诉我,菊花根据品种的不同,有时会抱着香味的枝条死去,有时会落下。 小说里的故事不能真正接受,它反映了真相:不能用一叶遮住眼睛,不能偏向整体。
点
不管怎么说,郑思肖吟诵道:“倒不如树枝上抱着香而死,什么东西被北风吹落了”,确实是一位不屈不挠的文人,他的诗歌怀念着许多故国,如“一心想念中国的梦想,万代下泉诗”和“这里暂时胡马,终身宋民”等。 除了诗文,他画得很好,宋去世后,他画了兰也没画土。 人为什么,他回答说:地被人夺走,你还不知道。
郑思肖还有很多故事。 他的一生,关于过去,只需在正文右上角的搜索框中键入“郑思肖”即可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