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门海鸟,日本没有钟鼓之心2222222222222222222220000652 10年前,对前来迎接的我感到疲惫,决定脱离世俗。 很久以前,我想起以前的熟人时,发现他们老了。 有人走不动了。 有人在家领工资生了孙子。 渐渐地,胸中堆积着无理的孤独,不问世间是前所未有的疏远感。 在咖啡厅坐着,在街道心灵的庭院里呆呆的,偶尔在路上和银发老人聊天。 每次遇到容貌文雅博学的老人,对话的兴趣就会更浓厚。
东湖绿地是我常去的地方,景色优美粗俗,我在那里遇见名曲《梁祝》作者何占豪,又和他打招呼。 当时,一想到西德餐厅吃饭,德国老人就去桌上搭话,问是否有必要听小提琴演奏。 看到他来找钱,我嘴里说:“要是能引出中国的曲子,我就去听听。” 他立刻摆出姿势,演奏的曲子是“梁祝”。 在莱茵河畔听到中国歌曲,确实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更令人吃惊的是,我在东湖绿地遇到了一位叫何占豪的仁兄,他写了一首如此惊人的曲子,自己一点也没有修饰,摆脱了退休工人的姿态。 虽然他身体好,眼睛明亮,但遗憾的是他以后没有出现更好的作品,梁祝受到了赞赏。
比起不讲究打扮,更让我想起了自己打扮得时尚非常精致的人物。 他长期活跃于上海文化期,文章精巧,善于与新闻界交流。 碰巧,他和我出生在同一个月。 不能推测介绍太多了,这个人是残秋雨。
馀秋雨的文章读了很多,他的作品确实有好处。 他不是热爱山水和文化史迹的人,是非常冷静地抚摸山水的人。 馀秋雨在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面前,具有出于感觉的陶醉感的能力,从感性进入思维的理性,思维的材料是景观背后隐藏的“历史”和“文化”。
但是,馀氏的问题也在此,达不到文化大散文的顶点。 他选择的素材只有历史,现实生活很少。 许多散文接近历史现场,但在语言描述水平上,作者本人往往无法抑制地抒情立场,有抒情泛滥的倾向。 另外,他的文本还没有达到在散文的气场上重新观察历史活动、重新整理的高度,大多还是在“挖掘历史隐蔽意义”的水平上徘徊,有时会变得苍白。
文学评论家白烽在馀秋雨的《霜天之言》序言中评价道:“馀秋雨的散文……是他富有机智的表现”。 读了馀秋雨的散文,他读的比他看的多,想的比读的多”,我好像读了言外之意,馀秋雨的文章技巧远远超过了他的学问。 他知道一些古文,随便挑选一篇分析发现,七分力就足够了,强行附会,谈不上厚厚的薄毛。 据我看,只有刚入门的读者认为他很擅长。
自古以来,“诗言志、文载道”多是中国文人写作的终极目的,仅仅是文化大散文的创作,馀氏开创了先河,让众多人知道文化需要经营。 正如我们所说,他一边抚摸山水一边抚摸市场。 馀氏之后,既有说论语的人,也有品味三国的人,也有讲清史的人,也有煽动大小时代的人,一定受到了他的启发吧。
最近有一段时间没有看到他有什么大动作,他想把以前发表的文章再出版一遍,在文学史上留下什么,不知道销路如何。 但依我看,他的分量和他受到的批评,他在文学史上很难占据地位。 我也希望太阳能晒干,不要让秋雨像秋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