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杰
作者:孟祥杰(山东省潍坊市滨海开发区锦海小学教师)
在我十几年的学校生活中,中学二年级的袁玉文先生和他讲的《白杨礼赞》课,至今还记得。 1980年代初,在土墙垒建造的教室里,原老师让课程起伏感动了。
我记得很清楚。 原老师年轻又帅,常常开玩笑,不知道我们是叫他“国语老师”还是叫他“玉文老师”。 在那门语文课上,介绍了作者茅盾的一生以及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手法(象征)后,袁先生开场白说:“作者希望西北抗日军民看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热情地写一篇名为《白杨礼赞》的美丽写景抒情散文,多读一些,看谁真的能感受到它。” 然后,他用一点乡村音的普通话给我们朗读了其中的两个自然段落。 从今天的标准来看,他的普通话真的不符合标准,但他的声音和抑扬顿挫的朗读一下子吸引着我们,在脑海中产生了自己也想高声朗读的愿望——这也许就是“榜样”的魅力。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全班同学朗读后,袁先生特意让几个同学亲吻朗读。 这包括我自己。 我们学校在乡下共同经营中学,是在农村长大的我,普通话当然不怎么会说,但是我至今记得自己的朗读充满热情,“那是一棵以上流为目标的树,直干,直枝……”等话语时,声音中洋溢着少年无限的热情和力量 出乎意料的是,我们读完后,袁先生提名称赞我们。 特别赞扬我和袁淑玲的朗读——袁淑玲流畅悦耳的声音和标准普通话在班里很有名,她受到表扬是有道理的。 我也没想到成为了老师眼中的“朗读明星”。 从那时起,我就深深地爱上了朗读,上课时间喜欢听名家的朗读录音,充分体会了沉浸在朗读世界中的特殊乐趣。
那门课至今难忘的是,原老师反复朗读作者的赞美感情后,特意大声朗读文章中由四个反问组成的排文,他高大的身姿和庄严的表情不由得让我们肃然起敬。
时光飞逝,转眼30多年过去了,我无法忘记他在语文课上的朗读经验,也无法忘记袁玉文老师的表扬和激励。 在那之后,我也成为了语言老师。 教育设施设备越来越好,先进的多媒体视频可以在教师和学生的教室里听到,我亲自朗读,用近距离的“示范”感染和推广学生的习惯可能与当时老师的示范朗读有关。
资料来源:《教师报》编辑:关中年轻人
征稿通知201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70岁生日。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教师报》的《育人物语》栏从当日开始到10月底,陆续发表了《我在班里讲爱国》系列主题文章,欢迎一线班主任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要求:文章流利、理性叙事,字数不超过1500字,文末附有岗位名称、邮政编码、个人电话和文章主题相关照片。 邮箱: jsb_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