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功盖分三国,名成八阵图》中的诸葛亮,因智慧而为众人所知,他的聪明智慧,在《三国演义》中所表现的无遗馀力,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品格高尚、学识渊博的父亲,在五十四岁临终前,写给八岁儿子诸葛瞻的家书,后来成为历代学子所期望的名篇。 这本家书简洁精致,充满智慧,一句经典,可以说是家教中的经典作品。 今天我们相信学习其中的三句名言,会得到一生的利益。
一、夫君子行,静修身,节俭德育。
君子如何提高自己的行为? 要从安静中提高自己的修养,从节俭中培养自己的道德。
“安静地修身”。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根是静,静是复命,复命是常,知常是明”。 人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回到生命的本源,发现我们的本性,了解万物的整体道理,明确万物的客观规律,提高个人的智德。 看见修行者经常参禅拜佛,最大的目的就是达到那种“安静”的状态。 古人也是为了教育孩子,从小就让他读经典,让孩子的心平静下来。 静下心来才会有智慧,俗话说“旁观者纯洁,当局者迷惑”,是因为旁观者的心比较宁静,当局者的心不宁静,混乱,处理事情容易失去理性。
“节俭养德”。 古人说“人无所求的自己高”,人的欲望降到了最低点,道德品行自然变得高尚了。 孔子的弟子颜回说:“在篆食、瓢饮、陋巷,人无法忍受其忧虑,一次也不改变其乐趣”,可以说颜回的生活并不简单。 这样一来,人还很开心,他一心一意地学习圣人的学问,专心提高自己的修养品行,法律令人高兴,心情愉快。 因此,我们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养,就要从节俭开始,不要追求物质享受。
二、非澹泊无明志,非静远。
不能清心寡欲,不能平凡而清淡的生活,就不能确立人生的志向。 不沉着冷静,就不能排除外来干扰,达到远大的目标。
“不在澹泊就没有明志”。 古今,知识分子很多,学圣贤学的人也很多,但能成为圣贤的人很少,不知为什么不能说“澹泊”。 举个例子,这几年,媒体很受欢迎,很多人都无法控制,忘记了初衷。 刚开始读书写文章,心地纯洁,是为了学习圣贤文化,为了陶冶情操,顺便分享心得,锻炼自己的文章,是个人爱好。 但发现其中有利可图,流量变化,知识增长,利润丰富,无法抵抗诱惑。 既没有读书的意思,也没有写文章的意思。 在做什么,在标题上下功夫,如何吸引人,如何获得流量。 不要专注于文章的内容本身,而要专注于平台推荐机制,研究媒体平台的脆弱性,想方设法获得平台的更多推荐,这不是工作。 所以,我们经常发现,内容好的文章,读的量不一定多。很多爆文,反而没有价值的内容。 只不过是个办法。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不能淡泊,不能清心寡欲,不能忍受利益的诱惑,也许是为了生活而开始的。 为了养家糊口,渐渐变得欲望和贪婪。 这不是学问,成了金钱的奴隶。 所以志向学问的同事,一定要把“非澹泊无明志”这个词记在心里,不要半途而废。
“不安静的话就不远”。 为什么不能忍受外界的诱惑? 还是我们的心太浮躁了,非常功利。 看到别人擅自写文章,可能会得到千、一万、更多的利益。 我们的心情变得不安定,书也看不懂了,和别人学路,挖洞,赚流量,离我们读书的学问目标越来越远了。 因此,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不受外界干扰,不被名利所驱使,要专心学问,达到我们远大的人生目标。
三、淫行慢则无精神,性急则无性癖。
放纵懒惰,不讲究的急性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格。
“淫慢的话就没有精神了”。 俗话说“笨鸟先飞”,不怕傻瓜,怕懒惰。 人变得懒惰,沉迷于吃喝玩乐,贪图享乐,享受逸乐,无论多么聪明,堕落,不进步,迟早会被社会淘汰。
“性急不会得性病”。 古人说:“欲速则不达”,懒则不行,暴走则不行。 喜欢追求刺激,喜欢冒险,心情浮躁,功利接近,很难陶冶自己的性格。 古人为什么喜欢琴棋书画呢?要学好它,就得做一点,因为它“慢”。 你焦躁的话,什么也学不到。 古人教孩子这四个,是为了磨练他的性格。 人处世也是一样,事情越平静,越急躁,这件事就越不顺利,越忙,越混乱。
诸葛亮的这本《筲子书》,虽然很短,但只是家书,用这三句话,如果我真的能做的话,就能得到一生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