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练习时间,又说不出来? 朋友远道而来,不是乐事吗?人不知而愠,君子不在乎吗?
宋代着名学者朱熹高度评价这一章,称之为“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人们都很熟悉。 以前的说明是,学习之后经常复习练习,不是不高兴吗? 三句、一句的意思,前后句没有连贯性。 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样的解释不符合原义,这里的“学”不是学习,而是指学说和主张的“时”,总是不是时代和社会的意思,“学习”不是复习,而是使用和采用。 而且,这三个词并不孤立,前后相连。 “自己的学说,如果被社会采用的话是很高兴的”的意思。退一步,如果不被社会采用的话,很多朋友都赞同我的学说,不断地来到我这里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幸福的再退一步,即使社会没有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 这样做不是君子(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这种解释有一定的理由供读者理解本章的内容时参考。
另外,“人不知道,不生气”这个词的解释,“人不知道”的后面没有宾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道什么的时候孔子说话的特定环境,所以他不需要说什么知道,别人可以理解,但给后代留下了谜。 有人说,这句话接着是下一句话,被远方来的朋友请教,我说他还不懂,但我并不怨恨。 就这样,“人不知道”就是“人不知道我说的话”。 这种解释似乎有点强烈。
总之,本章以学习为乐,不知不觉,孔子学而不厌,教而不倦,重视教养,提出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多见于《论语》书中,有助于深刻理解第一章的内容。
朋友远道而来,不是很愉快吗?
“远方来了朋友,不开心吗? ”中国先贤哲人孔子的这句话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国,代表着中国人本能的接待生活态度。
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待客人的态度,可以看到不同文化的一些边缘。 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态度有人为善良的因素,也有把客人看得最好的习惯。 朋友远道而来,那是件大事。 需要盛大的招待,来自客人,去客人,是一系列的精心安排。
我在美国被朋友的偏僻小镇邀请了三天,主人很热心,但菜很简单,已经吃不完了。 在燕麦圈里放全麦面包是足够的,但是半夜起床在冰箱里找了很长时间,只好回床了。 这是中国人想象不到的。 中国人邀请朋友,一定要从朋友的角度来考虑。 对方来自四川,需要青椒,对方来自山东,需要大葱。 所以,海外运动队在中国比赛的话,中方一定要为他们准备西餐。
在中国有很多词汇可以说明这种关心他人的待客之道。 千里送鹅肝,彬彬有礼地尊敬着人。 这是为客人着想,但千里合作,人情沉重。 给邻居送鹅肝,那是个吝啬鬼。 离开家可以买东西,不等客人,人情不够。 也有“君子之交如水”的说法,君子不是他人,一定是最好的神交之友,超越了礼仪。
西方人方式不同,比较直接。 我的朋友告诉我,他去美国时,多年没见的美国朋友多次邀请他到家做客。 朋友毫不留情地走了。 打完招呼后,谈话非常愉快。 离开时,刚离开对方家,朋友就想回来道谢。 挥手告别,谁知道对方“面包”地关上了门。 每次朋友说“我的鼻子差点被夹住了”,我都还在生气。 作为中国人,我不能理解这最后离别的轻率。 在中国传统礼仪中,把客人送到楼梯檐下是客人最重要的礼遇。 挥手告别,不仅包括中国人的礼仪,还包括中国文化中的友谊和对客人的感情交流。
许多古体诗中都写有这个场面。 李白写道:“挥手自己走,萧邦和马叫”,马屁股也看不见了,还在挥手。 这是对中国客人和朋友的另一种方式。 我认为,这些传统礼仪不仅仅是繁文缛节,也是中国人与他人保持关系的重要环节,是感情的证明。
我认为这也与文明程度有关。 文明越发达的地区,人情越淡薄。 这是许多人的共同感觉。 在文明不发达的地区,人们还处于农耕时代,对外界抱有好奇心。 在我的故乡四川,特别是在这次地震中受灾严重的地区,是经济发展还没有开始的山区。 那里的人都很友好。 我在电视上看到很多外国游客困在受灾地,大家都吃不了饭。 灾区村民把剩馀的粮食先喂给外地人吃。 然后村里老人的孩子们吃。 最后轮到大人吃了。 在大灾难面前,还很讲究对外的礼仪,看了很感动。 “掩口款待客人”这句古话,从几千年前到今天,仍然存在于中国。 中国民间全体支援这次救济,完全是“倾注捐款”古风的再现。 意思是拿出自己的所有物,帮助别人,很多人真的这样做了。 我认为这在西方很少见,也许很难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