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认为语言是内容性的,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外部的东西,而是形式、技巧。
2、要探求作者的气质、他的思想(不是他的生活态度、理念),必须从语言开始,始终沉浸在作者的语言中。
3,语言是文化性的。 作品的语言反映了作者的一切文化修养。
四种语言的美不是一个句子,而是句子和句子的关系。
5、包世臣关于王羲之的话,虽然看起来有偏差,但翁搬幼孙,有爱情,有痒感。 好话正是如此。
6、语言如树,树枝内部液体流动,一根树枝摇晃,百根树枝摇晃。
7、言语如水,不可割断。 作品的语言是有机的整体。
8、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现象,每种语言后面都有浓淡不同的文化堆积。
9、读小说,衡量作家文化素养的高低,先看看他的语言是怎样的,他是否觉得语言丰富的文化有所堆积。
10、有些青年作家不想看中国古典作品,但我说不太礼貌,他的作品为什么语言不好,他的作品后面文化堆积得太少,几乎是普通的大口语。 作家不看书不行。
11 .我认为研究语言应该先从字句开始,然后发言造句。 更重要的是研究语言和语言的关系、句子和句子的关系、段落和段落的关系。
12 .好话不能分解。 一分解就没命了。
13、世界许多大作家认为语言的唯一标准是正确的。 伏尔泰还说切霍夫,他们用一句话说得最好。
14、韩愈认为,汉语除准确外,还有具体标准。 我想这个“言长”是韩愈说的最诚实的话。
15 .用语言玩耍的深奥,长句和短句是怎样组合的呢?据说我的小说都是短句,其实我也用过长句。 看看这个长句子和短句子是怎么排列的
16“声音高度”是汉语的特征,声调,平升,北方语言阴阳上。
我认为汉语有外语没有的两个特点。 一个是战争,一个是四声。
18、外国人的话语平然没有四声,大致相当于中国的两种语调,上声和去声。
外语不如汉语,阴平调高,声调低。 许多国家没有这样的语言。
20、你听日语,特别是听中国电影里拍的日本人的故事,声调都很平坦,现在的年轻人不太在意语言音乐的美丽,我想语言音乐的美丽和“声音的高度”有关。
21“声音的高度”其实是“前面有浮声,后面有痛苦”的理由,基本上是平声和仄声交替使用。 如果你不小心,那可太糟糕了。
语言学有语感这个词,语言感觉、语言的好坏是这位作家语感的好坏,这位作家的语感也很差。
23 .一般认为语言只是表达形式。 语言不仅是形式,也是内容。
24 .语言和内容(思想)同时存在,不可剥离。 语言不仅是载体,还是本体论。
25、斯大林的话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我认为是对的。 思想和语言之间没有中介。
世界上没有思想的语言,也没有语言的思想。
27、读者读小说,首先感染的是语言。 我们不能说这幅画画得很好。 颜色和线条有点不同。这首曲子很不错。 旋律和节奏有点不好。 我们也不能说这本小说写得很好。 语言有点差。 这句话不成立。
28、但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评论。 语言拙劣,小说必然拙劣。
29 .语言的粗俗是思想的粗俗,语言的粗俗是内容的粗俗。 仔细考虑之后终于写好了。
30、闻一多在《庄子》中说:“他的文字不仅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 似乎也有目的。 ’我发展了它。 写小说是写语言。
31,语言是文化现象。 语言的后面是文化的沉积物。
32、古人说,一句也没有由来。 其实我们使用的语言都有起源,继承古人的语言,发展古人的语言。
一说到没有人说,别人就不能理解。
34、一个作家的语言表现了作家的一切文化素养。 作家应该多读书。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笔如神”,是对的。
35、文学作品语言与口语最大的区别是精练。
36、说小说的语言是视觉语言,并非没有声音。
如前所述,人的感觉是相通的。 声美是语言美的重要因素。
38、中文。 有“调”,也就是“四声”,富有音乐性。
39、造字人,一点声道也不能不听。 沈约概括了语言的声音法则:“前面有浮声,后面有悲伤。”
40、简单来说,平仄的声音交错使用。 一句平声也好,仄声也好,一端也好,都很糟糕。
41、我们现在写的词语大部分是前人已经用过的,是写在文章里的。
42、一个词语,联想到它的起源,使这个词语有更丰富的含义。 比如毛主席的诗《落花时读华章》,如果不知道出处,“落花时”不过是落花时。 读了杜甫的诗,知道“岐王宅难得,在崔九堂前听过几次,是江南的好风景,落花季节又见到你”,就能联想到“落花季节”里有着久违的重逢之意。
43、《沙家浜》中有“堆七星火炉,铜壶煮三江”的歌词,源自苏东坡的诗《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匙分江入夜瓶》。
我们的许多语言,无论是自觉还是无意识,都源于古人的语言。 平时小心,积累学问,变成能动的水,接触成文。 否则笔会枯萎,想用语言,但是一时找不到。
45、语言要磨练,要学。
46、怎样学习语言? …随时随地。 首先向大众学习。
47、只要小心,在街上,在电车上,在人们的谈话中,从广告海报上,每天都能学到一些好的词汇。
48、语言学中有一个术语叫“语感”。 作家必须锻炼自己对语言的感觉。
49 .用语言,比如揉面粉。 要揉面粉,柔软有条理,有力量。
水和面粉本来没有关系,再揉一揉,水和面粉的分子就变了。 写也是如此,写之前,必须在手中多次抽出词语。
我的习惯是做腹案。 我写京剧剧本,唱了一段,二十几句,我以为所有的文章都能背下来,就掉笔了。
52、看到年轻同志写的,写了一句,想了一句。 这样写的话往往很松散,不是“个”,而是没有咬头。
语言的独创性不是去创造“谁也不知道的形容词类”。
好话很普通,谁都能理解,还有会说的话-----他只是不说。
每个人心里都有,没有写过。 “红杏树枝春意盎然”“满宫明月梨花白”也是如此。 “吵闹”字、“白色”字、有什么不寻常的呢,但并不人道。
不仅仅是对话,记述、描写的语言也必须是被写的人物和“依赖”。
57、我读了最近青年作家写的小说,小说是第一人称,小说中的“我”是才人小学的孩子,可能不能写“我”的同桌女学生。 但是,这个“我”给他的小学生留下了“她很漂亮”的印象。 这是不可能的。 小学生的话里不可能有这个词。
一部小说写的是农村。 对话是农民的语言,记述是知识分子的语言,记述和对话不一致。
59、许多作家充分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还应该用一种手段来提及内容的高低。
60、他(闻一多)年轻时曾写过《庄子》,说他的文字(也就是说话)已经不仅仅是形式、手段,而且其本身也是目的。 我认为这是正确的。
世界上没有语言的思想,也没有思想的语言。
这部小说写得很好,常常说话有点儿差。 我认为这个说法不成立。
我们不能说这首曲子很好。 旋律和节奏有点不好。这幅画画得很好,但颜色和线条有点不一样。 我们也不能说这本小说很好。 语言有点差。 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是不可能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小说使读者感染,小说的魅力之处首先是小说的语言。
65、小说语言内容渗透,作者思想渗透。 我们有时看小说,看三行,语言粗糙,看不懂了。 语言的粗糙是内容的粗糙。
66、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 语言的后面有文化。
67、我们的语言继承先人,根据先人的语言进化、脱化。 很难找到语言,前人根本没说过话。 那个很奇怪,会成为别人听不懂的词语。
68、古人说“没有语言来源”是有道理的,语言是文化沉积物。 语言文化沉积越深,语言的内涵就越丰富。
69、不是语言的美丽、语言本身,而是字面表达的意思,而是用语言暗示着什么,传达了多少信息,也就是说让读者感到“想见”的情景有多广阔。 古人说“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是有道理的。
70、我想谁的话都是这样。 每句话都是警句,它会使人痛苦。
71、言语的美不是一句话,而是一句话和一句话的关系。
72、“气、水、语言、浮游物、水都很大,浮游物浮游者也很大。 气和语还,气盛适合语言短长和声音高的人。 ’他说
73、他(韩愈)被称为“气盛”,据我理解,作者情绪丰富,思想充实。 我承认他是第一个提出作者精神状态与语言关系的人。
74、一个人精神饱满时才华横溢,奇怪的语言如珠般疲惫时语言往往无法传达。
75、他(韩愈)提出了语言标准。 适当而准确。 世界上很多作家都说“每句话只有一个最好的说法”。 例如福楼拜。 他把“宜”具体化为“语言短促”和“声音高低”。
76、说话的奥秘只是长句和短句的结合。
77、一泻千里,忽停,画舫笙歌,骏马收缰,长而长,短而短,有运用之妙,可靠。
78、流水是语言的最佳形象。
79、语言在内部运行。 缺乏内在运动,这样的话就不生气,不通融。
80、语言不是外部的。 与内容(思想)同时存在,不可剥离。 语言就像桔子皮一样,不能剥下来扔掉。
文字都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