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微信有20多个小组,包括同学、同事、行业小组、购物小组和各种朋友小组,我都想退出,一个人也没有。
一部分人是通过一次联络而出生的。 例如,为了拿到演讲票我参加过一个小组,接受过训练。 老师让全体人员参加一个小组,工作结束了。 大家都散了,人还留在组里,完全打酱油。 这样一群人,果敢地撤退。
同事小组活动度很高,要小心。 无论名义上的组主是谁,都要明确真正的组主是领导者。 他说话冷淡,要赶紧跟上去,接受任务、态度、随声附和,也不能含糊,迟到。 否则,结果会自负。 父兄群是一样的。
相比之下,行业群最没有负担,其中有广告、信息、胡说八道,看不看不痒。 退后!
购物群也相当活跃,群主勤奋地呼唤,不炫耀东西,就赚不到钱。 不管怎么打招呼,货物有限,而且只有一个客户,效率差远比淘宝京东快得多。 没有第三方平台,即使发生问题也有困难。 淘宝京东担心退货,熟人的购物群会因为错误而感到不好意思,对于表面上维持平静感到不满。 渐渐地,这类群体的用量在减少。
同学们最恨,数量最多。 小学群、中学群、高中未分科前群、分科后群、大学群,以及各阶段同学的小范围群。
同学们可爱的地方是,没有利害关系,关系朴素,一起笑着吼着,温暖地放松着。 只是,这往往是在刚刚重建失去的联系时,大家变得有点躁狂,兴奋着再会,怀念着以前的事情。 到某种程度,心情从高潮开始逐渐平静下来。 以前的事情有好几次,但是一次又一次地,一次又一次地,一次又一次地。
另一个故事如果说现状,学生们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境遇不同,害怕引起比较,心理上变得不均衡。 谈到新闻,三观的差异比当年的成绩差异要多,对一件事持有完全不同的见解,争吵起来,关系也稍有分裂。 朋友的组合也是一样的,基于早晚的交流联系,三观的不同中断的还很少吗? 不是这样的未来,基于过去的关系是不能发展的。
人与人的交流,一旦失去连续性,就容易变冷。 我是一群朋友,彼此的关系很好。 人也很有趣。 一起拉,一开始很热。 之后,时间也许不同步,心情也许不同步,也有说什么、没有回复、没有看到、不想回复的人。 说话的人热情地被泼冷水,当然受不了。 经历了好几次,很亲密的关系疏远了。 大家都不退团,其实知道是鸡肋。
留在这些尴尬的团体里,和被遗忘没什么区别吧。
有我这样想法的人一定不在少数,但是大家在群众中一动不动,打破沉默,没有一个人擅自离去。 多年前教过外国人汉语,我就问学生:“我最担心的是……” 给人的印象是“最担心钱”“最担心病”“最担心失恋”,他们大多是西方人。 最记得的是印尼的中国人,他说“我最担心的是惹别人生气”,他说“害怕让别人不高兴,害怕让别人不高兴,我也不高兴”。 我们和这个学生一样,不能决心退出小组。
退出群体是公开表明不喜欢这个群体。 我混在一起的所有团体,不管里面的人多高都不喜欢。 集体的本质可能是压抑个人,但是无论如何也不喜欢,但是很难下降。 所以,你在心里,我退出了所有的团体,知道我只属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