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作者介绍:
陈一、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语法和语用研究。
程书秋、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语法和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接受了国家社会科基金项目“汉语非自足结构式包含的法语用机制”( 11BYY076 )和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计划“基于语体的汉语超配结构式学习研究”( 14DO53 )的经费援助。
文章认为汉语中的“私别VP”是具有自足、低物性、逆反应功能的情理性否定句。 范畴理论、书写理论还不足以充分认识到独特的语用价值。 运用概念整合、结构整合理论,可以有效地解释其生成机制。 通过概念压缩、糅合造句、上溯及推理分析、与相关结构式的比较,得到该结构式的独特意义。
文章包括五个部分:一是引言,介绍前人对该论题的研究成果和文章论述重点和资料来源等;二是“我是VP (已)”的派生;三是结构性整合机制及其浮现意义;四是“私人VP”与“你别VP”、“私人VP”的比较;五是馀论 本文资料来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来自语料库外500馀部传记和纪录文学作品,500馀段漫才,口语资料累计记录90本。 词汇的范围包括书面语和口语。
对“私人VP (了)”的推导、构成和篇章分布,作者分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个是早期在对举构造中出现的“我也是VP”及其语用动机。 “我+别VP”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最初依赖于对举结构的“我也是别VP”形式,有并列性先行句,用副词“桃”来对应,清楚地表明了这种结构的有印象性、非自足性。
二是脱离对举条件的“我+别VP”的构造和语义特征。 20世纪20-30年代,在一些小说和讲谈的资料中可以看到“我”和“别VP”直接组合的例句,“别”后的VP并非全部是光棒动词,在语义层面上“别”的否定多指动词短语的修饰成分。 现代词汇中“我别VP”的用例,VP结构形式逐渐多样化,不同的结构类型伴随着不同的语义指向。 根据作者的考察,在各种“私别VP (已)”中加入了副词的一部分,可以显示其语义语用的属性和文章的特征。
三是“我不做VP”一章的分布。 总的来说,作者发现各种各样的“私别VP”不能单独说出来。 作为不自足的小句,它们在文章中出现,有作为后续句使用的倾向,作为先行句出现的情况也很少,后续小句一定会继续。 伴随句和“我是两回事
VP”之间因果关系和假说与结论关系很多。
第三部分作者用概念整合和结构理论解释论题。 包括概念整合视角的分析、“我”分解性的心理现实性、结构整合前后语义用属性的滞留和变异等。 作者认为“个人VP (了)的结构具有多义性,其中的“我”具有分解性特征,国外的研究也证明,在人们的意识体验中,自我可以从主体的自我意识中分离出来,形成主体的自我和主体的自我这两个信息空间。
第四部分作者将“私别VP”与“你别VP”“私别VP”进行了比较,得到了下表
表示从内部组织和共现句和语义用属性等,系统性地比较了3种构造的结果,“私别VP (的)”是不自然的低物性的依存性伴随句支持其反应机能的情理性的拒绝句。
在馀论部分,作者讨论了两个相关问题。 一个是有意无意和同形的歧义。 也就是说,有些动词通常表示非自主的不如意,不应该有情况,偶然也可以用于有意识的情况,进入个人VP句有暧昧性。 二是同时语法形成的同形现象,包括“不再”的同形、“不考虑”的同形等。
文章对“我别VP (了)”的概念整合分析和模糊现象分析,以及“君别VP”“我不VP”的比较研究,词汇比较全面,分析细致整齐,有助于加深对汉语否定句语义关系的认识,加深语言组织对心理过程的认识,增加对相关语法化问题的理解。
(本论文刊载于《世界汉语教育2016年第30卷第2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郭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