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4日,在伦敦的泰晤士河,火焰燃烧。 但是,伦敦人一点也不慌不忙,反而很开心。 这场火是他们故意放的,焚烧的是艺术家制作的木制模型,1666年恢复了伦敦城市的天空线。 1666年9月,伦敦发生了4天火灾,城市的5分之4成为火炬。 350年过去了,为了纪念历史上的火灾,伦敦人来到了“昨天的再现”。 朋克充足,核充足。
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那天,我偶然去看了法国电影,“新浪祖母”瓦尔德祖母的“五点到七点的低温”。 电影散场不到几个小时。 东八区的我们几乎睡觉的时候,圣母院的燃烧照片攻击了网络,嘲笑失眠的人们。 一觉醒来,发现人们用奇怪的姿势横过岸来窥视。 鲁迅先生的牢骚开始自动上传。 人的悲欢不通。
一个真亦假的段子不久,有一个你在a平台上欢呼,一百多年前点燃圆明园的“大仇”终于报道了,在b平台上痛惜人类文化遗产的流失,在c平台上装扮文艺青年,摘录了《巴黎圣母院》的经典段落。 结果全体人员都得到了满堂喝彩,观众感到强烈的共鸣,赞扬同志的三观端正,趣味高雅。
很难考证有没有你在调查这个人。 上述一些感情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已经真正撕裂了多创伤的虚拟社会空间。 热点袭击的时候,有很多网民迫不及待的车站,如果不突然举起立场明确的旗帜的话,好像不会是4G。
幸灾乐祸、不幸、义愤、含泪抒情等强烈的自豪感情,竟然源于巴黎的火灾。 这么丰富的感情完全不表示敬意,反而令人困惑。 坦白的话,那不是真正的共鸣,只不过是热点。
擦热点的时候更开心,常常忘记。 对于灾害,如果只是追赶热点的轻视的话,烧毁的话就会毁掉灾害的教训。
24小时内,在巴黎圣母院观看了数亿次燃烧录像,引起了强烈的心跳。 “经济学家”这篇文章里有一句能激起人们感情的话,与其说是这座建筑物本身满是创伤的场面,倒不如说是“失去的意味着什么”的问题。
被焚毁的尖塔在大革命时被拆毁,后来重建的革命后很长一段时间,圣母院基本被废弃,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的炸药差点被毁掉。 尽管经历了灾难,巴黎圣母院还是超过了850年的时间,将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象征着自由和永恒。 “失去它”是什么意思,是很多人在活着的时候没有想过或者想不到的问题。
多年来,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忘记塔尖在火灾中融化时的恐怖感。 它非常美丽,似乎超越了时间,超越了民族和文化,人类绝不会失去它。 但是,一看到它轰然倒下,永久性就动摇了,人们不怕,不能不沉思。
目前,没有人能确定起火的原因。 在发现起火点之前的约30分钟前曾经响过一次火警,但是没有人发现火灾。 在《巴黎圣母院》的序言中,我想起了雨果所说的那个手刻的希腊语“命运”。 但是也是“幸运”,玫瑰花窗等文化遗产存活下来,3D模型资料丰富,重建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但是,关于永恒的思索,不会随着伤痕的修复而消失。 人以为能掌握命运,但其实总会失去。 建筑物就是这样,人更是这样。 健康,恋爱,亲人,甚至自己的把握,不会失去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人们不断纪念失去的东西,抚摸伤痕和裂缝,是命运的直视,对历史的敬畏。 因此,英国人不会忘记1666年的大火。 火灾发生十二年后,伦敦还没有从一次伤口中恢复出血,所以火灾纪念石柱在起火点布丁大街上竖立起来。 之后,大火对伦敦进行了“可怕的访问”,在这个纪念碑上重复了“艾特”。 火灾后伦敦的实力解释了被称为“浴火再生”的东西。 灾后的复兴刺激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之后伦敦成长为国际大城市。 那是火灾前的伦敦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的繁荣。 然而,英国人拒绝反编,纪念石柱是时间的标志,也是命运的警告。 这个“大热点”已经被记忆了300多年,还会继续被记忆。
顺便说一下,这个火是从忘记关炉子的面包店烧起来的,因环境因素和人为疏忽而无法处理。 当时,天主教阴谋论非常吵闹。 天主教钟表匠承认放火,尽管没有证据,还是被绞死了。 火灾纪念柱上曾经刻有“教皇党徒的阴谋诡计,纵火焚烧这座新教城市”的碑文,到了19世纪30年代才被删除。
人总是逃避自负和愚蠢,灾难总是不发声,照亮一切。
从文化语境看,火往往具有双重象征意义,既意味着毁灭又意味着救赎。 毁灭与救赎之间,永远有一个问题,失去意味着什么?
巴黎很棒。 尤其是瓦尔达的黑白镜头之下。 女主人公低温终于等待着让她紧张的体检结果,说不上好。 她需要化疗,但她释然了。 下午5点到6点半,在巴黎街上走着,她完成了自我救济。 她没有变得更坚强,只是不怕失去,坦率地接受了真正的自己和自己真正的脆弱。
(文/张静霖)
微波信号: Talkpark
声明:转载文章时,请附上文章作者、文章来源、微信号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