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四人
指中国画史上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 简称荃关、董、巨。 五代四人特色荆浩的画雄大、深邃、险峻、坚定的关同画雄大、坚定、绝壁茂盛的董源画笔致雄大、极具险峻气势的巨大画朴素而沉稳。
五代二宋名家名画山水四家的荆浩
荆浩(约850-??) 五代后梁最有影响力的山水画家,博通经史,长于文章。 字浩然,沁水(说山西就是河南济源)。 士先生出身,后梁时代曾躲避战乱,隐居于太行山洪谷,故自行命名为“洪谷子”。 擅长山水画,常拿笔画山中古松。 形成的云顶,可以描绘四周山峰雄伟的气势。 自称吴道子兼有笔和项容用墨水的长度,创造了水醉墨章的表现技法。 另外,工佛曾在开封京(今河南开封)双林院画过壁画。 是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之一。
存世《动庐图》。 其他都失去了。 现在荆浩制作的5幅画、美国纳尔逊美术馆收藏的《雪景山水图》、日本大坂市立美术馆收藏的《江山瑞霭图》、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渔乐图》等,真伪受到质疑。
荆浩不仅创造了墨与墨重叠的北派山水画,后世尊为北山水画派的祖先,留下后世有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以在神町山遇见老人为借口,在互相对话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绘画的“六要”,是古代山水画理论的古典作品,更是早期的南方
荆浩匡庐图绢本水墨画185.8×106.8 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名】五代荆浩庐图
【年代】五代
【概要】绢本、水墨画、轴。 尺寸宽度: 185.8×106.8cm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
“庐山”又名庐山,据说隐藏着殷周期匡裕结庐。 不应征召王,王派使者访问,只有空庐。 庐山位于江西,属南方山水,荆浩主要表现北方山水,不就意味着制作这幅“动庐图”吗
这幅画与范围《溪山旅行图》不同,近中远的三景并没有放在画的中心线,而是将近景的松石茅舍移到画面的右下方,中间被广阔的水域隔开,与左上巨大远景的主角相对。 画家采用“平远”和对角线构图设计,与宋人“岷山晴雪”非常相似,受北宋末期流行的小景山水画的影响。 这暗示《动庐图》的完成年代晚于11世纪。
主峰由垂直的板状山体构成,山体的轮廓用锐利的转换笔法描绘出来,边缘整齐,像是用刀割开的,渲染在岩面内侧涂上浓墨,成为轮廓外侧附近的空白。 这种山岩的造型、写法与南京栖霞山出土的十世纪浮雕,或传世贯休《十八罗汉图》上的山岩相近,具有平面、程序的风格,因此表现出深刻的仿古意味。
描绘山岩的皲裂法在范围上发生了变化。 画家用雨一样的皲裂来雕刻岩石粗砺。 但是,除了点、被选拔的中心线用的笔以外,还可以看到边线的斜切的笔法。 这种“小斧”皲裂的使用,可以在李唐的《万叡松风图》中看到一个典型的例子,“动庐图”显示出与北宋末期宫廷画院的风格密切相关。
五代荆浩渔乐图卷美国大都会美术馆藏
荆浩雪景山水图(美)纳尔逊博物馆藏
【名】五代荆浩雪景山水图
【年代】五代
【概要】给绢本上色,长138.3厘米,宽75.5厘米。 堪萨斯市纳尔逊阿金斯美术馆藏。
这幅图竖立构图,画山,其间散布着旅途中的人物,山形弯曲,颜色深沉。 画法用秃笔写得很细,像古隶书,是苍古的。 整个画面用墨水取韵,用笔取其山水的大致构造得到其阳刚之美,墨水展现其仪容得到其阴柔之美。 传说这幅画是从古坟出土的。
荆浩西山归棹图轴自由美术馆
荆浩渔乐图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荆浩山水
000070070000荆浩梁豀春立温柔轴
荆浩(金)“山水神品”赵雍跋
荆浩山水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