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为了一般理解禅宗治心的道理,运用现代观念,首先进行比较简单的说明,使大家在此基础上修养,成为修养性的简单方法
(1)首先要静观自己的内在心理意识思想,并将其简单地总结为两个部分加以处理。 一部分是疼痛、快感、饱腹、饥寒等感觉范围,从而诱发知觉的联想和幻想等活动。 一些是由知觉产生的意识思想,包括能够观察知识学的思维和自己的心理作用的功能,如其奇妙的感情、无聊、苦恼、对人与我内外各种事物的不同思维等。
(2)其次,成为能够理解自己心理作用的活动,无论是感觉上还是知觉上,总之,所谓一念,就是在念念之间,能够自己观察到所有引起心灵的观念,在无意识中,或者说明其妙的状况,然后将其作为三段观察 后者的想法(思考意识)的到来被称为现在的心,也就是现在的想法。 还没有来,当然是未来的心,也就是后悔,但因为还没有来,所以不在意。 但是,请不要忘记。 下一个观念还没有来的时候,这是现在的一念,而且感觉到现在的时候,很快就变成了过去。
(3)多次这样反省长期观察,清晰地看待过去的心,现在的心,未来的心,练习,现在读的过去的心过去,以后读的未来的心还没有产生的刹那间,现在的心情,隐隐约约地,渐渐变得空白。
但是,这一空白并非昏睡、昏迷或死亡以前的情况,这是很清楚的,灵魂是明显的空灵,即宋明时代禅师们所说的昭昭昭灵时期。
真的能到达这种状况,自己的意识思维,无论是感觉还是知觉,都像浮光流影一样,大雁越过天空,风来到水面,即所谓的雪冰飞鸿,知道没有痕迹后才在人生中想到的,只是浮光影,没有抓住的地方,根本没有根据的心理 你会感觉到“得不到过去的心,得不到未来的心,得不到现在的心”的心理状态。
(4)另外,如果知道不能考虑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件事的话,比如成为下面的公式,反省之后笑了。
所以,了解了这颗心的所有云彩,观察了凡人自己打扰,然后再打破生理感觉的压力,思想活动身体的行为活动就像泡沫一样,不自我观察的时候,表面看起来像是我的一系列的直线活动,实际上这个我的活动就是电流,火花, 因为像流水一样的几千年前后的想法的边缘成为了一条线,其中没有真正的东西,自然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身体不是身体,心不是心,这些都是梦一样的浮沉起伏,自然地“没有应该居住的地方,应该生活的地方
(5)依次,在维持了理解心理意识思维的状态之后,总是在安静中,维持这一段昭昭昭灵的灵敏性,像蓝天一样,享受着无遗的现象,你真正理解了人生的真正意义,能够找到真正的住处安身的立命。 但不要以为这是禅宗的明心性,不要以为这就是禅宗这种悟道! 你这时,昭昭昭灵,因为有灵感的作用,你还不知道那个去处,这时明代的天真山先生说:“荆棘林中脚很简单,月帘下很难回头看。”
综上所述,是借助比较现代的方法来说明人们的心理活动状态。 禅宗六祖通过解释其他人认为金刚经“不应该居住,而是产生自己的心”而理解的事情,可以知道六祖兄妹神秀创作的假子。 “是菩提树,心就像明镜台,要时刻擦拭,不要惹恼灰尘”,这样就能知道自己内在的窍门,知道六祖的“菩提树上没有树,明镜上也没有台,原来什么也没有,哪里会引起灰尘”。 比较两者,五祖弘忍被称为六祖三更入,当然知道点了衣钵,但是禅宗衣钵的造诣还没有传达出来,“原本什么都没有,在哪里会起灰尘呢?” 请不要忘记上面列举的情况。 “本来什么也没有”的状况,就像雪月梅花的境界一样,清澈美丽,但还是孤独的一面,没有生机。 六祖大彻开悟的时候,他在三更人室。 五祖问他“没有住处,应该生出自己的心”的疑问,使他进一步理解了内心的本质,因此他说“什么时候都是自私的,书是安静的”。 无论何时有自性,本来在不消失的何时有自性,书是足够的何时的自性,书是不动摇的何时自性,能够产生万法。 ”这才是禅宗言下开悟的“顿”和“悟”的代表意境。 但是,请不要忘记。 他到猎人队避难,修正了悟性十五年的经过,在《楢伽经》中渐渐排列,禅宗渐渐排列,就像《楢严经》一样,“悟性,悟性出售,修理事物,尽了次序”。 指点的事情越来越重了。 现在谈到禅学,抓住“原本什么也没有”这个词,什么也不做,那么没有迷禅的知识真是奇怪啊禅宗存在于认真修养的水平上,知道不是空谈和傲慢的自学,而是与真正的禅相近的地方。
——南怀瑾先生“禅宗与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