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学识渊博,我们喜欢用一个词,叫富五车,意思大概是一个人读了五车书。 我碰到这句话时,有点好奇,五车书到底有多少?
学富五车这个词来源于庄子,也就是春秋时代。 调查了周代车的资料,周代车的车,也就是装载行李的地方被称为“舆”,容积为0.8米*1.3米*1.3米,约1.35立方米,接近单车的大小。
在这么大的地方,能放多少本书首先,周,书的载体是“简”,一卷一卷的简和我们现在的书不是概念,一卷的简几乎相当于现在的文章。 具有这个概念,我询问了周代时简的尺寸―厚度约为2cm,宽度约为5cm,长度约为25cm,一条逐渐能写出约40字。 这样,简单地估算一下,一辆车可以装5400根竹简,记载着约21万6千字。
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学习压力
如果知识量和文字量相等的话,在知识量方面,可以简单地比较周代的饱读者和我们普通读者的不同。
周:学富五车,21.6万字,大约是现在中等厚度的纸书字数。 5车书的文字量,约相当于一本《圣经》( 100万字)。
2017年有读书习惯的现代人:每年深读的书约有50本( 20万字),持续时间约为40-50年。
相比之下,现代人的读书量约为周代博学之士的2000-2500倍。
不是读书量,而是看写作量,也可以简单比较。
周:一生写五车书,写量为21.6万字(实际比这小得多)。
2017年需要协作的现代人:下图是我写本文字的电脑两年间的刻印量。
相比之下,普通现代人的文章量是周代博学之士的80倍。
知识丰富的困境
学习富五车,与其说反映了读书人的学识,倒不如说反映了周这个时代缺乏显性知识。 那个时代,100万字的知识量,涵盖了大部分的优越性知识,成为博士学者。
现在是知识丰富的时代,关于知识量,我们至少面临两个困境。
1
我们不能囊括小领域的知识
人的各个领域的知识量,读书人,无论他多么勤奋,绝对不能扫描,我们理解的领域知识比例很小,比如5%。 在这个高度分工的时代,在各个领域都是顶尖的学者、博士、专职人员在象牙塔上学习到30岁,不过是领域知识这个仙人球的刺。 更令人叹息的是,当他离开这根刺时,他从另一根刺看,真是白。
2
3~5年全面更新个人知识系统需求
人类社会创造知识的能力非常强大,知识的折旧和更新速度加快,2010年1年新增的信息与以前人类5000创造知识的总和大致相同,在此之后的5年,人类新增的信息超过了2010年的总和。
这意味着每个人知识的折旧速度都在加快,如果3~5年不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基本上就落后于某个领域的主流知识系统。
淡化知识占有思维,提高知识利用能力
知识丰富之后,大部分知识对我们来说只是信息。
请回忆起来。 现在,每天都在微信、新闻客户、知道、用豆瓣看知识还是只看没有大脑的信息。 就算读书,也要三两遍读一遍。 对于人的认知来说,书本知识实际上是没有被利用的信息,对学习没有帮助。
我们不能涵盖领域的知识,既然没有时间了解领域的许多知识,就必须承认传统的系统性读书,系统性学习的学科性教育已经失效。
我一直工作到现在,反省一下,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可以在工作中使用,几乎感觉不到。 不仅如此,我认为数学知识最好的阶段是高中,高中后我现在使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只剩下数学和多元方程式。 这个法则也可以应用于物理、化学、教育技术、教育学等领域,现在认真、努力学习的知识大部分是我的生活和工作场景所不需要的。 即使有必要,也可以在网上查一下,学习主题性的东西,最多在一周内学习,解决问题。
但是,真正重要的是,比如逻辑思维、创造性等元认知能力与学科教育不太相关。
传统占有、扫描的知识利用方法需要改变
大多数学科领域的知识不需要记忆、理解、把握,只要记忆、认识就有基本的印象,必要时输入关键词就可以从存储库中调出。
领域的知识,在分层分类后,基本上是知识树。 知识的叶子,知识的小枝,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知道知识,只要掌握领域知识的干部即可。
在IT技术和互联网发达的今天,这种知识利用方式完全可能。 大部分的知识积累在电脑和互联网上,极少一部分的知识索引积累在肉体上,大大减轻了人的认知负担。 人可以回到用它学习的有效的学习模式。
(微信号公众编号:鹈鹕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