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人们大多热衷于旅行,从而放松心情,开阔眼界。 但是我认为古人对旅行有兴趣的人比现在的人少。 如果把李白、杜甫、苏轼等几位名人的一生走向绘制成旅行地图,他们的足迹就会向大江南北扩展,比我们想象中的走得更远,会让人吃惊吧! 但是古人的旅行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他们想知道的一种方法,即“读万卷书,走万里路”。 然后他们一开始旅行,不是几天、几个月就结束了,而是多花几年的时间,所以当时的旅行被称为“游历”和“散步”。
古人最喜欢的地方是哪里?山水风景和史迹,是让他们忘记的地方,这些奇妙的景观也唤起了他们创作的灵感,从而产生了无数传说。 说起山水的名诗,并没有歌颂五岳之首泰山永远的绝唱。
《康熙南巡图济南至泰山》部分
泰山是什么样的呢?诗人这样形容,青葱葱,远在齐鲁古国的边境,也能看到山上的景色。 诗人认为,造物主将各种美丽聚集在泰山上,山体高大,南北两面甚至可以分成朝夕两个世界。 层烟云,撼动人心的诗人不由得望着远方,欣赏着归山的轻快的鸟儿。 最后,他衷心希望,一定要爬上泰山顶,俯视群峰。
说到这里,朋友们可能在猜测这首诗。 那是《诗圣》杜甫留下的第一首诗作《望岳》,尤其是最后两句话受到赞赏,成为赞美泰山的最古典名言。 全诗如下:
“岬宗夫怎么样,齐鲁青未。
造化之钟是神秀,阴阳是曙光。
胸部起了云,决定进入鸟类。
会到凌绝顶,大批山小。 ’他说
诗境观赏杜甫是唐朝唯一能与诗仙李白并称的大诗人,世界称之为“李杜”。 杜甫作诗工作完善,擅长律诗,而且能像行云流水一样自然流畅地写出这套格律的严格流派,读时令人忘记读律诗。 望岳这五律是杜甫青年时期的作品,是他最熟悉的代表作之一。
“岬宗夫怎么样?。 ’诗人开头的话并不惊人,提出了破天荒的问题。 岱宗是泰山的别称,岱通大、太、泰等字,五岳是群山之尊,盘古开辟天地后,头部为泰山,其他部位为其馀四岳,因此泰山是五岳之首,可称为“宗”。 诗人以这样的名字,表达了他对泰山的憧憬和崇敬。 “夫”字原本用在文章中,诗人独创性地把它放在诗中,不仅使整个句子变得新颖独特,而且口语也具有自然生动的特征。 诗人不仅抛弃了问泰山究竟是什么样的问题,也是令人惊讶的词语。 因为这时他在山脚下仰望高山,对泰山壮美的米饭气势感到吃惊。
然后诗人自问:“齐鲁青不在”。 泰山之美难记,如何用精妙的语言概括? 诗人的智慧又出现了,他没有坦率地叙述泰山的高峻的连贯,而是从自身的经历对读者说:齐鲁的两个古国的国境中也留下了泰山青翠的山色。 泰山位于齐鲁两国之中,山南为鲁,山北为齐,因此这首诗也包含了泰山的地理位置。 只有五个字含有如此丰富的内容,这就是诗的修炼之美。
这幅泰山图以山中松林为主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迷。 ’诗人的脚步走近泰山,视野也离远近。 前两个句子是描写泰山远观的,这两个句子是描写近观的。 诗人更加惊讶,发现天地之间奇妙而美丽的风景集中在泰山之上。 造物主对泰山的爱情也不是有自己的表,而且泰山高耸如此,山的阴面,阳面,也就是山的南北两面,感觉同时分别在早晚。 写泰山的壮丽,诗人从创造者那里讲爱泰山的泰山的延伸,诗人从山体两面的对比中凸现出来。 这种侧面描写反而充分表现了泰山的特点,给读者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杜甫的诗也拘泥于“练语”,有“语言不会出奇地死去”的艺术追求,所以这两个词也正确使用。 一个是“钟”字,活着天地万物,生动地写泰山的一个“收割”,腐烂变成魔法,用普通的字突出泰山遮日的巨大形象。
“胸口起了云,决定进入鸟类。 」诗人的视角继续接近,被山腰层的云雾吸引,心也波澜起伏,产生了雄大的心情。 同时,诗人的心也接近泰山,他遥望远方,要看到跳入山中的回鸟。 既然是归鸟,也就是说到了真正的黄昏时刻,与之前的“阴阳割昏迷”相呼应,诗人从早到晚陶醉于泰山的美丽,不正再次表达了对泰山的依恋吗
杜甫登泰山
最后,诗人从景入情,从望岳提出登岳的愿望,说“成为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句话是赞不绝口的,不仅反映了泰山的雄伟和出众的气势,也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勇敢攀登的野心。 这里的登山,不仅是登泰山,也包含着实现人生理想的意义。
诗人背后的故事,杜甫诗的最大特征是“沉郁挫”,“望岳”不是,古人赞扬这首诗写成“气骨高大,姿势雄浑”,认为是典型的大唐气象。 我们读了这首诗,能够感受到文字中流露出精神和勇敢的气质。 其实,有代表性的杜诗大多是在中年时期创作的,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个二十四岁,有大志,想做点什么的青年。
杜甫出身于官家,年轻时也过着优厚的生活。 他从小就喜欢学习,受儒家文学的熏陶,“七龄思想壮健,口吟凤凰”也有为国尽力的志向,“成了君尧舜,变成了风俗淳”。 学了些什么之后,少年杜甫开始了多年的游历,去了山东、吴越等地。 开元二十四年( 736年),杜甫来洛阳参加入学考试,准备在法院活跃,知道谁不幸落榜。 因为他父亲在冀州当官,杜甫走了齐、赵一带几年,留下了一些现存最古老的诗,“望岳”就是这个时期写的。
杜甫的肖像
从诗歌中的感情可以看出,杜甫虽然科举失败,但他并不灰心,儒家积极地用世界思想鼓励,漫游充满信心,准备好,等待实现野心的时机,也就是说诗歌中表现的“凌绝顶,列举众山小”。
杜甫尚儒,这也许是他爱泰山的原因。 因为泰山和儒家圣人孔子有很深的渊源。 《孟子》中有一句孔子“孔子登东山鲁君,登泰山天下君”,当孔子登东山时,鲁国感觉变小了,登泰山感觉整个天下变小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泰山的高度和势头。 “望岳”的最后两个句子也是从这里开始使用的。 可以看到杜甫对圣贤孔子的景仰和儒家文化在他心中留下的烙印。
孔子登泰山不是为了游览风景,而是考察了过去的封禅制度。 封是在泰山山顶举行节日仪式的禅,在泰山山脚下的梁父山祭祀地神。 封禅是古代国王的盛大仪式,不仅象征着“在天上受命”,也是向神祈求国泰民安的重要方法。 因此,孔子怀着虔诚的心态登上泰山。 杜甫来到泰山山脚下,没有攀登,虚心想德行、功业不成功,只有仰望这座神圣而深山,总有一天,杜甫能贡献国家,实现为国的理想,也许是他攀登泰山的时候吧!
孔子登泰山